辽西地区陆相火山热液矿床找矿研究青年突击队
2023年年初,地勘院公司党支部,将《辽西地区陆相火山热液矿床找矿研究》确定为共产党员先锋工程,同时将马文坡率领的8人团队确定为辽西地区陆相火山热液矿床找矿研究青年突击队。
队员中正、副高级职称7人,其中获大连市科技局优秀共产党员1名,院先进个人4名,获省自然资源厅科学技术成果奖2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这是一支经历过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能够攻坚克难,取得过丰硕找矿成果的优秀青年队伍。

一、坚持政治建队,党建引思想塑形
政治建队是青年突击队的本色。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六队重要回信精神,完善“党建带团建”、“团建促队建”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的政治基础。
我们团队中的青年,个个胸怀梦想,身怀绝技。队长马文坡,从区矿调负责人到实验室主任,再到综合地质调查分院院长,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成长,特别对“小岩体成大矿”、“三位一体成矿理论”、“火山热液型矿床成矿模式”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2022年,他带领队员在内蒙古额尔古纳林区利用短短两个月时间,完成百余平方公里的矿产专项地质填图和化探样品的采集工作。
队员宋剑飞,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在省地质技能大赛中获得第3名的优异成绩。
张海龙,“四特别”精神的典型代表,因受疫情影响,在特殊时期曾创下“一人一车干一个项目”的佳话。
孙鹏,团队里的老大哥,三十几岁就取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时刻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
我叫杨超然,团队里的90后,项目里的老幺儿,但每次工作都是冲在最前面,熬到最后面。
李开、谭超、杨巍,一张张青年面孔,一个个热血男儿,足迹踏遍了北方大地的山山水水。
二、坚持学习立队,创新促找矿突破
随着辽宁省找矿工作程度逐步提高,攻深找盲已成当下工作重点,我们在院资金的支持下,组织新技术学习培训,结合国内外找矿成功经验,坚持“把问题变课题、把难点变亮点”,根据省内矿产分布规律和特点,通过深入研究、打破传统找矿思维,圈定了重点找矿靶区。
李四光曾说过:“地质科学的源泉在野外”。我们怀着找不到金矿不下山的火焰般的热情奔赴野外。
一月的辽西,风雪还未停息,天寒地冻,大山之中积雪难行。为了早出成果,早立项,队员们早上六七点钟就出发,此时天是黑的,需要打着手电筒摸着山路前行。零下十几度的严冬,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打过退堂鼓,在清冷的大山里我们有着明确的分工,有手持冰冷锤子取样的,有拿着放大镜辨认岩性的,有站在积雪中,认真分层记录的……历时两个月,我们用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态度,圆满地完成了野外踏勘工作。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们最终突破找矿难点,确定辽西地区火山热液型金多金属矿成矿模式,成功申立了省级地质勘查项目,首次提出运用“火山构造-火山岩相-火山地层-矿化蚀变分带”四重填图新方法进行火山岩三维地质构造调查,为在辽西火山岩区寻找较大规模的成矿带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三、坚持地质初心,奉献创一流业绩
近年来,我们团队完成的数十个项目质量评审均为优良,完成1:5万区域矿产调查项目九个,共三十余个图幅,勘查面积近万平方公里,完成省级矿产勘查项目近二十个,在多金属找矿、硼矿找矿、干热岩找矿评价等领域成果颇丰,发现中型菱镁矿床1处,矿点18处,圈定多金属矿体30余条,其中Au最高品位26g/t;Ag最高品位达586g/t,找矿成果显著。
我们以实际行动传承发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奋力拼搏,展现青年新风,勇担时代责任,创造一流业绩,为辽宁省战略性矿产储备添砖加瓦。
青春似岩浆喷涌,奉献如金子闪光。让我们拿出全部的力量和才智,乘着地质的春风,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续写“青年突击队”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