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资讯中心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企业动态 企业动态

龙门石窟文保项目再上央视,彰显建设公司精湛技术

来源:有色一〇一队    作者:程艳芳 齐彦明    发布时间:2022/3/28    点击量:2755

劈破层峦一水来,俨然双阙向城开。

千龛佛像唐雕凿,万世神功禹削裁。

                  ——《龙门山色》  吕维祺

备受关注的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大型保护工程由建设集团所属辽宁有色公司施工,自2021年12月16日开工后,修复主体工程已过半。2022年3月13日,龙门石窟大佛修复现场在CCTV-13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央视总台记者亲临现场,登上脚手架,与大佛“平视”,带观众一睹了其真容探秘大佛身侧近20米高的“神仙洞”,并直播了现场施工过程。

安全文明施工,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

    来到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现场,首先映入人眼帘的是整洁鲜明的《奉先寺文物保护工程施工简介》,包括《文物保护工程的主要设计依据和规范》《施工单位简介》《工程概括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电话监督牌》等。这些细节,无不展示出此项目极高的公众关注度。施工现场负责人孟令松介绍说“这不仅是一个文物保护项目,更是一个“公共项目”,其成果不仅由相关专家验收,更需要由社会公众来验收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坚持文明安全施工原则,努力打造文保优质工程


     作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段,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9米。主佛莲座北侧的大卢舍那佛像17.14米,头部高4米,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大龛,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建设集团施工团队在奉先寺山脚下设有安全防护工作区,陈列架上整齐的摆放着安全帽和安全带以及一些安全防护用具,确保安全施工。


    在施工现场,为了不影响游客参观,施工采取半开放方式60余米高、50余米宽,4万米钢管和8000平方米的防护网为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编织了“手术衣”,卢舍那大佛周身显现,庄严俊美的微笑让游客体味“一眼千年”。文保人员每天进出现场时整齐有序,处处彰显着施工队伍的文明素养。

狠抓质量施工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在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不断调整完善施工方案。截至目前龙门石窟保护工程已完成项目总工程量的50%,预计3月底完成大佛顶部西侧和北侧主体工程,不影响游人参观,接下来将对卢舍那大佛上部危岩体和渗漏水进行治理。为更好保护文物安全,此次工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一是渗漏水治理,对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经过前期勘察设计,建设集团施工团队对奉先寺危岩体采用锚杆锚固结合化学灌浆黏合的加固措施。对完整性较好、以滑动破坏为主的危岩块体采用锚杆加固;对完整性较差、呈散体状、以崩塌破坏为主的危岩区,以裂隙灌浆或改性胶结材料人工黏合为主,并辅以主动防护网加固。同时,根据奉先寺的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防渗工程采取封堵和疏导排水相结合的措施。

科学系统施工,铸就专业的工匠精神

在施工过程中,建设集团技术人员不断地进行实验跟踪和系统整合,做到对文物本体最大程度保护、最小程度干扰。采取科学监测和实验数据分析,做好多学科应用和系统整合,因地适宜完善施工方案。建设集团的文保人默默无闻坚守在平凡的文物保护岗位,不离不弃,不仅是对文物的热爱,更是责任心和文物保护精神的传承。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以匠心独具的精湛技艺擦亮历史文物这张“金名片”。现场负责人孟令松说:“工匠精神,往小处说,可以是做好、做精、做透自己的事业,改善自己的现有经济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往大处说,可以振兴行业品牌,提高知名度,留下好口碑,进而达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龙门石窟时隔50年的修复,不光是佛像、石窟的一次保护也是为龙门石窟再一次续上新的生命力,是在续写历史。

因为专业,所以值得信赖;因为热爱所以专注坚守。对于文物保护人来说,默不做声的文物是他们最好的交谈对象,这些文化遗存不仅带给我们文化的滋养,还能给予我们艺术的灵感与人生的感悟。让龙门石窟古老的文物焕发新的生命,是每位建设集团公司文保工作人员的使命!

Copyright 辽宁省地矿集团 版权所有 辽ICP备17002401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电话传真:(024)86862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