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困难,即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我国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高速持续增长,生态环境状况已临近生态阈值,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生产方式的扩张。因此,解决以上问题的办法只有一个,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里,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2015年3月24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正式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写进中央文件,逐渐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矿业领域的推进,发展绿色矿业成为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未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三五”时期,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矿业领域牢固树立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矿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加快资源开发转型,打造绿色和谐矿业首先要求矿业从业者转变开发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应融入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全过程。随着国家和各地方、各部门共同推进的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不断深入,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体系、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以及绿色矿山建设激励奖惩办法的出台,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认识到,只有主动适应绿色发展形势要求,加强技术研发,加快绿色工艺设备升级,建立运行高效的管理模式,推动矿地融合发展,才能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资源开发转型,打造绿色和谐矿业应着眼大局,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矿业开发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强化环境健康和社会风险防控,倡导“开发一方资源、促进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矿业绿色发展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解决当地就业、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只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企业才能长久发展。同时,在矿业开发过程中贯彻“边开采、边治理、边恢复”的原则,采用环境友好的开发利用方式,严控节能减排,打造低耗高效的开发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探索创新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安全、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加快资源开发转型,打造绿色和谐矿业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要“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要“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遵循的原则之一,要从自然资源系统的总体与全局上、从资源要素的联系与结合上研究矿业发展,探索规律、建立秩序,不仅要实现矿业全产业链的优化,更要实现矿业系统和整个生态系统的优化,以系统观念探求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平衡点。找准这个相容相促相斥关系,把握好边界阈值,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开发保护平衡。“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目标的实现对矿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真正的绿色发展也有赖于矿业的更好发展。矿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是未来我国顺利实现“碳中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促进点和贡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