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源于农耕文明,华夏先祖很早就发现了“天地万物一体”的自然之道。在三千年前就积淀了一套智慧的认知世界和未雨绸缪的方法和体系。对天文历法,星象,天干地支,物候,资源节用等等都有着深入的了解和尊重。
珍爱地球要尊奉天时。孟子有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木材不可胜用也”。意为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用也”。不用细密的网在休鱼期捕鱼,那鱼鳖便用不尽。姜尚因辅佐周文王周武王而封地于齐,即今山东北部。齐国临海,因善于尊奉天时,得渔盐之利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珍爱地球要因势利导。大自然有它的循环系统,南方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等,都是天然的存水器和调节器。如果人们为了赚钱等,大量的填埋湖泊河流而盖房子等,导致老天自然形成的天然调节系统丧失,那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大禹的父亲鲧在治水的时候采用堵的方法失败。禹治水的时候,采用顺的方法,因势利导将水导向下游引入大海,水患大治。也获得禹迹九州,名传千古的殊荣。
珍爱地球要节用爱物。历史上有商汤“解网更祝”的故事。商王成汤见郊外的猎人在四面布网,特命只留一面。古人打猎时,只把老弱病残的动物打掉,幼小的即使抓到了也放掉,是考量到动物的繁衍和生态平衡,用物的同时也爱物。孔子有言:“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打鱼不能一网打尽,打鸟不能在晚上打。鸟有夜盲症,晚上打有灭绝的危险。我们的祖先高明,考虑问题很实际。在元代的时候已经发现了石油,但当时并没有开采。中华文化一直认为,自然与我们共生共荣,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尽量不用。对可再生的资源也充分保护它的再生和循环。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我们作为个人和家庭,要响应国家的决策,反躬自省,减少杜绝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从少浪费一粒粮食和一口饭菜做起,在个人层面上做到节用爱物。
珍爱地球要防治污染。今天我们已由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中国人口规模大,工业门类齐全,综合国力已居于世界第二位。支撑工业发展,我们要耗用很多资源和材料,国家要求工业化废物排放一定要精准治污。“十三五”时期,我国下大力气打污染防治攻坚战并取得关键进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我们还要持续攻坚,久久为功。国家已经在战略层面上重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作为个人也要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如使用新能源汽车,少用打印纸张,不丢弃塑料制品,减少使用高耗能设备等等。
《道德经》讲:“反者道之动”,谁违背自然规律,谁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历史发展的经验给我们传达了很多信息,如果我们不去尊重,不去理解,不珍爱地球与自然,结果必然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那样是很危险的,也必然会承受巨大的灾难?
珍爱地球要善用其心。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观念也呈现拜物的偏好,也出现过于崇尚科技的误区,不管科技如何发展,我们都要生活在这个地球之上。科技代表的是人们对物用的认知,到什么时候,人类只能是利用自然,而不可能彻底超越和脱离自然。到什么时候,人都要生活在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中,一个稳定祥和的国家里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科技是人们对真的把握,但如果没有了善,真的价值在哪里?没有了对地球的善待,我们还有真正的美和幸福吗?有了善作为前提,真和美才有价值!
珍爱地球要严于律己。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喜欢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在生活消费中,在对待能源与自然环境上,自由是有边界的。所谓自由绝不是个人绝对的自由。自由权利的行使,必须遵守法律,必须不能伤害他者和公共利益,也不允许一个人因自由的膨胀而伤害到自然环境。自由的前提是自律,自律的前提是自觉。 正如孔子所表述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珍爱地球,严于律己,自由有边界,大家才安全。
《诗经》有言,“皎皎白驹,食我场苗,执之维之,以永今朝”。《千字文》中记有“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描绘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与万物共生的美好画面。
《管子》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珍爱地球,爱护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一事上,每个人是否知礼节也知荣辱了呢?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珍爱地球,从我做起。珍爱地球,始于足下。凤凰在竹林中欢快的鸣唱,小白马在草场上悠然地食草,我们才能在绿色的地球大家园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