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专项工作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专项工作解放思想大讨论 解放思想大讨论

大讨论研讨文章——新常态下地勘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思考

来源:集团科技外事部    作者:王垚    发布时间:2018/12/27    点击量:1490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为引领,这为我们指明了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在这样的经济新常态下,在辽宁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的环境下,地勘单位应及时转变观念、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一、地勘单位经济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一)培育了地勘产业格局,但市场竞争能力不足

属地化以来,地勘单位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努力开拓地质市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格局。如地质、工程、矿业、商贸等四大产业格局。但大多数项目规模较小,行业跨度大,技术含量低,装备落后,没能形成规模经营,在市场上竞争能力弱,因而也难以形成较佳的经济效益。

(二)形成了内部管理模式,但难以摆脱计划经济阴影

辽宁省地勘单位转企前基本上是“带着事业单位的帽子,走企业化的路子”的思维方式开展工作,其管理模式也是按产业不同,专业不同在内部形成若干经济实体,独立生产经营。但整个地勘单位扔依赖地勘费生存,缺乏融入市场的主动性,将发展寄希望于国家政策和“等、靠、要”上。内部管理缺乏有效手段和激励机制。

二、从科技创新角度解决新常态下地勘单位发展问题

(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科技创新工作要转移新视角

“十二五”后期,地质工作大环境发生了变化,地质找矿工作滑坡,靠地勘基金投入的地质找矿方式已成为历史。在这样的经济新常态下,地质工作也迎来了许多新机遇。城市地质、农业地质、能源地质、海洋地质、旅游地质、生态环乃至“一带一路”建设等都为地质工作带来新亮点。因此,科技创新工作也要转移视角,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二)观念创新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前提

我们必须不断打破禁锢在思想观念上的层层枷锁,做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出固有的思维习惯在走出来,不断适应地勘经济发展新常态,及时转移科技创新的新视角,转移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来,这样才能稳步发展。

(三)制度创新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保障

目前地勘单位形成了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多种经营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大多数在低水平上重复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所以,构建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构架,特别是要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来保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

(四)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一项高度依赖人才的智能型活动,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业人才进行综合架构,其中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研发设备,同时还需要有对未来市场的判断力。这就要求技术创新人才,不仅要有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实践技能,同时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市场需求的能力,才能够保证科技创新服务于地勘经济。

(五)坚持四大产业的科技创新

四大产业是地矿集团经济发展的基础,因此,坚持现有产业的科技创新非常必要。一是地质与矿业要以多出找矿成果为目标开展科技创新工作,要学习新方法,掌握新技术,提出新思路,开展多学科综合立体找矿方法的研究;二是建设工程业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所属专业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要以解决生产中技术难题为重点、以赢得了市场信誉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三是产多元发展中,商品制造业要通过加强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形在行业领域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产业集群;商贸服务业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以扩大经营范围、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综上所述,科技创新工作是提升核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我们必须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毫不动摇地依靠科技创新、持之以恒地推进科技创新,才能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中保持核地勘单位的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

Copyright 辽宁省地矿集团 版权所有 辽ICP备17002401号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29号 邮政编码:110032

电话传真:(024)86862688